新闻动态

震惊!萼花臂尾轮虫竟然是这样的

转自水生生物数据分析管理平台 2022-12-5 9:17:09

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隶属于轮虫动物门(Rotatoria),单巢纲(Monogononta),游泳目(Ploima),臂尾轮科(Brachionidae),臂尾轮属(Brachionus),是中国极其常见的浮游动物,也是淡水轮虫中最主要的种类之一。


图1 萼花臂尾轮虫(图源:作者供图)
萼花臂尾轮虫体长通常为200~300 μm,宽约200 μm,这在轮虫里算体型较大的种类了。被甲很透明,较宽阔;被甲前端有2对长而发达的棘刺,2对棘刺总是中央1对较长,或者2对几乎同等长短;棘刺之间都形成凹入的缺刻,中间一对向后凹入的缺刻呈“V”形,两侧的凹入缺刻呈“V”形或“U”形;部分萼花臂尾轮虫有1对侧棘刺。被甲后端很圆,有2圆孔,为本体的足伸入或缩入的通路;围绕圆孔两旁,有1对后棘刺[1]。
咀嚼器的存在是轮虫的主要特征之一,不同轮虫的咀嚼器也大不相同,萼花臂尾轮虫具有槌形咀嚼器(图2)。槌形咀嚼器是比较简单的形式,所有咀嚼板都比较粗壮而坚实。砧枝内侧有时虽有横的沟痕,但并不存在真正的齿。

图2 槌形咀嚼器(图源:Jersabek, C D)

图3 萼花臂尾轮虫形态构造《中国淡水轮虫志》
萼花臂尾轮虫存在地方性形态差异,一年四季在不同地区及不同水域所看到的标本有所不同。萼花臂尾轮虫在不同时期的形态变化表现在被甲后半部有无侧棘刺:无棘萼花臂尾轮虫没有侧棘刺;异棘萼花臂尾轮虫有1对长短不一的侧棘刺;双棘萼花臂尾轮虫的1对侧棘刺较为粗大,且长度超过被甲前端中央的棘刺[1]。

图4 不同形态的萼花臂尾轮虫 《中国淡水轮虫志》
萼花臂尾轮虫是分雌雄的,在其生命周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以孤雌生殖的方式进行繁殖的。但在一定的条件下,有性生殖可随之发生。也就是说雄体几乎是没有“家庭地位”的,只有在生活大环境发生巨大变化,且产生了很多不利于其生活的因素的时候,为了在恶劣环境下生存,它们才会进行有性生殖,短暂性的家庭地位提升可能根本来不及让雄体感觉到快乐。 部分萼花臂尾轮虫是以休眠卵复活的形式出生的。所谓休眠卵,是指混交卵和雄体产生的精子发生受精作用后,混交雌体产出的具厚壳的卵[2]。轮虫的休眠卵都具有极顽强的生命力,能够经受无水、干旱的生境,并保持活性等待有利生存条件的出现。休眠卵在经过一定时间的休眠后,对特定的萌发刺激产生反应并孵化出非混交雌体,该批非混交雌体就被叫做“干母”:干母会再次进入无性生殖阶段,通过减数分裂产生家族的第二代成员,也就是二倍体大卵;紧接着二倍体大卵也延续减数分裂的方式,产生家族的第三代成员,也就是单倍体小卵,由此周而复始,快速恢复种群[3]。

图5 萼花臂尾轮虫生活史示意图(图源:网络)
萼花臂尾轮虫系最普通种类之一,在我国的分布很广,几乎在任何区域的任何水体内(除酸性水体),一直从最浅的沼泽到深水湖泊的沿岸带,都有它的存在。萼花臂尾轮虫在天然环境中是能够终年出现的种类,在春夏两季繁殖力达到高峰。虽然萼花臂尾轮虫生活史短暂,但其较强的种群繁殖能力可以使其快速占据生态位,并且将藻类产生的初级生产力传递给甲壳动物或幼鱼等次级消费者,在淡水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4]。因其具有营养丰富、分布广泛、适口性好、适应性强、繁殖迅速、大小适中、不污染水体等优点,而成为仔鱼理想的开口饵料,现已用作几十种鱼类的开口饵料[5]。

参考文献
[1] 王家楫. 中国淡水轮虫志[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61.
[2] Gómez A, Serra M, Lunt C D H. Speciation in ancient cryptic species complexes: evidence from the molecular phylogeny of Brachionus plicatilis (Rotifera).[J]. Evolution. 2002, 56(7): 1431-1444.
[3] 张吉. 萼花臂尾轮虫野外群体遗传多样性的研究[D]. 大连海洋大学, 2019.
[4] Wallace R L. Rotifers: Exquisite Metazoans[J]. Integrative & Comparative Biology. 2002, 42(3): 660-667.
[5] 田宝军. 几种环境因子对萼花臂尾轮虫种群增长的影响及虫体体外消化的初步研究[D]. 重庆师范大学, 2009.